文/专注黑科技三十年
导语:随着今年三月《攻壳机动队》黑寡妇版以及7月(暂定)《银翼杀手2》的上映,赛博朋克热潮必然今年会有所抬头,趁着这股热乎劲聊聊赛博朋克。
简要背景
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遗传工程、原子能、微电子等新兴科学飞速发展,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飞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与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趋势和人民群众水深火热的底层生活在文学家艺术家的脑中激烈碰撞,赛博朋克科幻(cyberpunk)小说也随之应运而生。与之前着重描写外太空探索和外地生物传统科幻不同,赛博朋克更注重刻画今后几十年间的近未来世界。
90年代流行词-网上冲浪,当时在同学们心中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逗逼样子
通俗定义
赛博朋克科幻(cyberpunk)字面意思是控制论(cyber)和朋克(punk)的结合。赛博(cyber)一词源自希腊语单词Kubernetes,意思是舵手。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中使用Cybernetics一词,现在作为前缀,代表与Internet相关或电脑相关的事物,即采用电子或计算机进行的控制。而朋克(punk)则暗含反叛解放思想的意味。
赛博朋克标准定义“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实际上标志着针对以往科幻小说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具体设定的缺点的改善和进步。”-源自百度百科。
重庆夜景,是不是有点赛博味
总的来说,“高科技,低生活” 可以完美的介绍赛博朋克的基础世界观,虽然科技极度发达,虽然人类标配都是后脑插网线假肢装全身,但是我们的压抑和迷茫还是一如既往,摩天大楼里的寡头财阀才是冰冷都市真正的主人,而普通人只能在贫民窟居民区苟延残喘的活着。
赛博朋克与文学
电影《银翼杀手》原著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者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是公认的赛博朋克代表作家,菲利普.狄克笔下是一个衰败丑陋的世界,行文中充满了对科技发展的畏惧和对人性的思考。多年之后搬上银幕的赛博朋克精品电影如《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记忆裂痕》《强殖入侵》均出自其之手,狄克就好像从现代穿越回去的一样,提前就知道如今的我们是如何沉迷网络醉心科技,而科幻的魅力也就是眼睁睁看着狄克笔下的离奇故事一个一个的都变成了现实。
电子羊封面,梦境似乎是人脑和机器AI的分界点
1983年11月,科幻小说作家布鲁斯.贝斯克( Bruce Bethke)发表于科幻杂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说《Cyberpunk》正式创造了赛博朋克一词,不过小说内容平淡无奇。真正成为赛博朋克初代神作的应该是威廉.吉布森( William Gibson) 在1984年出版的《神经漫游者》,其目前被爱好者们于《银翼杀手》共同被奉为赛博朋克二圣柱。在这部作品中,开始有了 “网络空间(也称赛博空间)” 的概念,这也是后来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心理测量者等经典故事发生的舞台。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某版封面,能感受到坐在暖气片上大哥眼神中的孤独
威廉.吉布森在当时并没有个人电脑,神经漫游者当中种种关于未来科技的离奇幻想都只是在一台老式打字机上慢慢浮现。在温哥华,他正处于香港日本等新兴亚洲经济体对北美沿海冲击的漩涡之中,对于未来社会的幻想正是因此激起了无限可能,这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懵懂感使他笔下许多的细节描写非常抽象,晦涩但概念异常牛逼。记得去年42推荐赛博朋克小说的文中西蒙说读起来巨难懂,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银翼杀手》第一次完整世界呈现赛博朋克世界
后来,赛博朋克随着电影《银翼杀手》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等一大批优秀的影像作品而进入主流视野,吸引了全球无数粉丝对其的痴迷向往,或许我们现在偏差的世界线正是应了赛博朋克网络科技异常发达的设定也说不定。
赛博朋克与动漫
1988年《阿基拉》(AKIRA)上映轰动日本,其盗版录像带在北美更是一盒难求,在西方的火爆程度不亚于日本。《阿基拉》大概讲的是暴走族少年卷入政府的人型兵器计划并最终拯救世界的故事。《阿基拉》的原作及导演大友克洋是较早进入西方视野的日本漫画家,他笔下的故事喜欢探讨权力、腐败、阶层隔离等问题,又将近未来科技发达的世界塑造的极为写实,赋予了作品以启示录的气质,无处不充斥着赛博朋克的风骚韵味。
玩赛博朋克的都是预言家,大友克洋在1982年就预言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福岛污染防护措施“地下冻结壁”的结构
破旧的机器,钢筋混图,一地的电子元器件还有点废土的味道
关于大友克洋和科技的描写百度百科这段写的太爽了:
大友克洋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科技的迷恋,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大友克洋作品中对机器的迷恋是充满感情的,这种感性的迷恋同时伴随着理性的恐惧,这是一种从手冢治虫身上继承而来的矛盾的情感,也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混合的产物。它出现在大友克洋所有重要的作品之中,如《阿基拉》、《老人Z》、《蒸汽男孩》等,同时也表现在他所制作的艺术短片之中,如《机器人嘉年华》、《大炮街》、《记忆》等。大友克洋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机器人的科技手段的一往情深,和最终不得不将其毁灭的结局,成了他的故事中最为动人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
《阿基拉》中场景的视觉元素高楼、霓虹灯、故意虚化的人类,似乎为后来赛博朋克影像树立了榜样
日本导演押井守好像天生为赛博朋克而生一样,从最开始的福星小子中间分集小导演,到单独负责逮捕令激动战警和负责原作、脚本的动画电影人狼,画面风格都冷峻阴冷,电影思考的精神内核也都是不同于同期动画的简单纯粹,这一切都是为了1995年的攻壳机动队《ghost in shell》做铺垫。
《ghost in shell》中草薙素子上班前窗前一景,黑白剪影映衬摩天大楼,从这个镜头能感觉到素子姐姐的孤独与怀疑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shell》大概讲的是神秘警察组织将高科技犯罪绳之以法的故事。在95年警匪高科技共斗是一大看点(现在来看其中的许多科技场景已经基本实现),但是电影讨论的内核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否的讨论。在电影中,主角草薙素子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迷惘,除去大脑以为全身机械化的他(她)分不清自己是人类还是当权者为了制裁犯罪的机器,因为高度电子化的大脑已经可以由顶级黑客随意篡改。记忆梦境甚至自己的感官都有暗网之下的顶级黑客随意操作修改,或许人已经不在为人了。电影讽刺的是当草薙素子放弃为人象征符号躯体的时候,彻底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ghost in shell》一景,极低的飞机阴影压迫着城市,极有科技衰败感
赛博朋克与游戏
1995年推出的dos版游戏《无声狂啸》(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是90年代很不错的赛博朋克AVG。该游戏剧本由科幻作家哈伦.埃里森同名小说改编,并且其本人亲自参与了游戏的编剧。该原著小说无声《无声狂啸》(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在1968年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同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当时正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足见其获奖之含金量。狂啸游戏内容是在五位主角在被名为"AM"的超级ai控制的末世之中解密脱逃的故事,我就不剧透了希望你们能自己玩一下慢慢体会(其实是我没玩通关),游戏中涉及到有关战争、性、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等众多社会问题,而人工智能觉醒反攻人类这一话题更是赛博朋克里最爱被聊的内容。
无声狂啸的选人画面,石柱为超级AI,五个可怜的游戏角色只能仰望,其实我主要想说95年那会我还只会玩dos上吃豆人
游戏画面,放到现在画面素质也能说得过去,而且吞咽神技能。
说到赛博朋克游戏肯定绕不开《杀出重围》(Deus Ex)系列,机核的老爷们已经做了专题节目,我就不废话了。(写到这里才发现有赛博朋克的gadiopro。)
杀出重围2000年海报,感觉州长走错了片场
《VA-11 HALL-A:赛博朋克酒保行动》是最近最可爱的赛博朋克游戏了。游戏设定很有意思,主角是一个调酒师,在一间破旧的小酒吧调酒卖酒,赚钱升级。其实卖酒只是幌子,核心还是和形形色色的人侃大山,通过酒保和客人的对话可以了解一个完整的未来赛博朋克世界。通过给这些明显是捏他各种名角色的顾客多加一倍酒精他们还能跟多和你叨叨一些额外内容,果然酒后吐真言,我就不剧透了,强烈安利。
我为什么喜欢赛博朋克
星际旅行太空争霸之类的故事我们看过只会莞尔一笑或一时热血,一会就回消散。而赛博朋克世界中描写的巨头垄断、阶级差距、人伦失常、宗教混乱、恐怖主义等世界的阴暗面好像我们在新闻里在亲友的议论里不绝于耳,小说里电影中的种种故事又好像在我们高科但混乱的身边悄然发生。就像我一样没法从其他文学作品中获得这么多关于当下社会种种问题的思考一样,赛博朋克能带给了我太多共鸣太多思考,我们当下的世界线好像正向着网络科技异常发达的赛博世界偏差,赛博朋克文化好像是预言一样对我充满了新引力。
押井守在tiff2014的访谈中被问到是否攻壳机动队里的一切何时能够实现。老爷子拿起手机回答:
押井守:就是現在呀。你看我們現在都離不了手機,手機如同電子腦,就是我之前說的人不得不適應科技。手機植入腦袋什麼的和放在口袋裏這個事兒是一樣的,都是已經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忘記充電就和忘記吃飯差不多。然後你才意識到這種“共生”。 (授权转载)